55世纪_55世纪
55世纪1483-08-02

数据新闻多元,应探索更多交互体验******

陈积银

  (陈积银简介,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数据新闻大赛创始人 ,西安交通大学青年拔尖人才(A类) ,中组部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陕西省智媒研究基地主任,福建省闽江学者特聘教授 。曾获第六届全国广播影视“十佳百优”理论人才称号。主持中宣部、中组部 、教育部等部委项目多项 ,在CSSCI期刊等发表论文40余篇 。)

  随着我国前沿科技 的迭代更新 ,媒体融合不断向纵深发展,数据新闻应运而生。新闻生产方式的创新发展也反映出大众信息需求 的变化 。全媒体环境下 ,加强媒体融合视角下数据新闻 的技术创新与理念创新成为数据新闻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近年来,新文科建设 的呼声高涨 ,数据新闻也成为新闻传播教育中颇有成效的尝试,推进了技术与人文教育的进一步融合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日前就媒体融合视角下数据新闻 的发展前景及新文科思维背景下数据新闻人才培养等问题,采访了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教授陈积银。

  数据新闻教学应势而生

  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沉淀 ,数据新闻应用日臻成熟,业界成立了不少专门 的制作团队 ,学界则设置相关课程以培养专业人才。

  “数据新闻是在技术推动下发展起来的 。”陈积银介绍说,在智能化 、5G及媒体融合情境下 ,数据新闻融合也将获得新 的发展机遇 ,朝着更加成熟与理性 的方向发展。

  陈积银认为 ,数据新闻 的实践性、专业性非常强,业界的实践领先于学界 ,但无论 是学界还是业界 ,人才匮乏 的现象仍然存在 。因此 ,数据新闻 的未来发展方向主要集中在提升人员数据素养,培育数据发掘、可视化制作人才团队等几个方面。

  由于学界 、业界对数据新闻关注度逐渐提高 ,学界与业界融合也更加紧密。“学界与业界应积极构建平台 ,推动优质资源接轨 ,为数据新闻 的发展蓄力。”陈积银建议,可以通过工作坊沙龙等形式进行培训与交流 ,关注数据新闻制作 的核心环节,共同寻找难题 的应对方案 。

  “为贯彻中央媒介融合有关精神,培养大数据时代的一流新闻人才,我于2015年创办了中国数据新闻大赛。”陈积银介绍,该赛事的初衷 是“以赛促教” ,为中国新闻教育更好地适应大数据时代需求提供探索平台 ,为国内新闻教育学界师生数据新闻作品提供展示平台。目前 ,该赛事已经成为引领国内重要新闻院校进行科教融合 ,开展学科交叉融合(传统新闻传播与现代信息技术) 的一个新赛道,并获得业内不少数据新闻团队的认可与积极参与。西安交通大学通过大赛平台 ,有效促进了文 、理、艺交叉 的新闻传播教育探索,近年来培养了不少复合型 、专家型 、国际化 的新型新闻人才 。

  “国内数据新闻 的议题越来越多元 ,应进一步探索交互体验形式 。”陈积银说,在每一届 的中国数据新闻大赛作品中,都包含经济、政治、环境、民生、体育 、娱乐等多种议题 ,而其交互性逐年提升。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创作团队对可听化的数据新闻进行探索 ,或将数据新闻与游戏等进行结合,实现内容形式和读者体验的双重升级。

  探索学科交叉教学模式

  “当前数据新闻在追求可视化效果 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新闻价值和社会功能 。”陈积银认为 ,现在数据新闻在呈现形式上也存在一些问题。部分以网页形式呈现 的数据新闻在移动端阅读时存在不兼容问题 ,导致数据新闻传播受阻。此外 ,移动阅读 的快节奏和碎片化对数据新闻而言也 是一个挑战,数据新闻在呈现方式上应注重数据的多样性 、内容的交互性及叙事 的多维度,以吸引受众阅读和交互 。

  “尽管当前数据新闻 的制作还存在普惠性不强、交互性有待提高、可视化水平参差不齐 、思想性有待提高等问题,但也呈现出有数据更有共享、有图表更有内容 、有故事更有情怀、有融合更有信仰、有问题更有反思等鲜明特点。”陈积银建议 ,未来在选题方面 ,期望更多作品与“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相结合;在数据使用规范方面 ,希望作品全面保障用户数据安全;在可视化呈现方面 ,期待作品在可视化实践时注重庞大数据的易读性,以增强传播效果。

  “媒体融合大背景下,新闻人才培养特别是数据新闻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陈积银认为,传统新闻学院的教育以文科为主,教师与学生存在技术性知识结构短板 的问题,具备跨学科背景的数据新闻领域教师相对较少。目前 ,我国不少高校 的新闻传播学院不断探索专业设置和教学设计 ,在发展中逐渐走向学科交叉 的教学模式 。同时 ,还应注重培养学生 的数据思维和算法思维 ,积极学习数据新闻所需的技术性知识与技能 。

  “对于文科学生而言,网页制作、可视化技术等操作技能 的学习 ,短期内掌握有些困难,这使得数据新闻教学局限于理论知识。”陈积银说,中国数据新闻大赛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的机会,缩小了数据新闻领域人才培养与新闻行业需求之间 的差异。近几届大赛作品,在选题上内容多元 、角度丰富 、注重社会价值,在可视化呈现上技术多样 、形式丰富、交互性强,在评审方面坚持学界、业界与政界相结合 ,在教学实践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契合新文科背景要求

  受疫情影响 ,智慧教育已成为教育模式转型发展 的客观需求,慕课 、云课堂现已成为教育新景象 。这些新 的教育模式颠覆了原有的传统教育模式,同时也促进了新闻传播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

  “我们需要立足学界、携手业界、服务政界、融入世界 ,在传统 的教育模式上进行自我教学革命 。”陈积银认为 ,业界在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政界在引智方面 的投入 ,使得其在新闻传播技术 、应用方面的水准远超学界。因此 ,当前的新闻传播教育一方面应积极改革 ,拥抱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红利;另一方面,也应保留原来教学中的先进经验,守住意识形态的红线 ,积极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武装师生的头脑。

  “作为新闻传播教育工作者也应完成相应 的转变,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 的主动性 、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表达欲 、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陈积银建议,一 是转变原来上课靠书本的理念 ,将研讨式教学与体验式教学相结合、启发式教学与自主学习式教学相结合;二 是转变原来的身份 ,从知识传授,转化为方向引领、动力激励 、方法指导 、结果督察和过程讨论 ;三 是提升前沿知识的学习与科研能力,向学生传授新闻传播国际前沿知识 。

  “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以工字牌为旗帜 ,新闻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契合了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新闻教育改革的整体趋势。”陈积银介绍,新闻与新媒体学院组建计算机、公共管理、新闻传播等多学科背景的核心师资队伍,根据新文科建设理念与市场需求,建设协同育人基地以提升学生的数据素养 。学院与政企共建的“陕西省智媒研究基地”沿用文理交叉 的思路,背靠政界、立足学界、携手业界 ,为学生提供全智能化的平台资源 ,使学生在学习传统新闻采编技能 的同时 ,学习短视频摄制、大数据舆情分析等新媒体技术技能 。

  在教学实践方面 ,陈积银一直鼓励学生放下课本 、走出校园 、走进社会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他介绍说:“在数据新闻课程教学上,我鼓励同学们根据特长和兴趣自由组队,走到社会上采访调研、收集数据 、自主解决难题,共同完成一个数据新闻作品 的制作。同学们认为这种学习方式动手操作性强,比课堂教学收获更大 。”

  “通过鼓励学生们自由组队参加中国数据新闻大赛,磨炼提升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沟通协调 、专业实践以及前沿探索等各项能力 。”陈积银认为 ,大赛“以赛育人”“以赛促教” ,推动了传统新闻传播教育模式向现代化转型,引导学生在作品制作中从简单 的多学科知识累加向多学科知识相融转变。同时,也为高校学生和新闻工作者搭建起新闻传播教育学界与业界沟通的桥梁 。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 杜一娜 常湘萍)

55世纪

与他们在一起,习近平讲述“向未来”的冬奥故事******

  (近观中国·冬奥)与他们在一起,习近平讲述“向未来” 的冬奥故事

  中新社北京2月1日电 题:与他们在一起 ,习近平讲述“向未来” 的冬奥故事

  作者 钟三屏

  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五次实地考察冬奥筹办,每一次都有与青少年 、运动员的交流环节。

  在一个人 的成长轨迹中 ,少年时代总是未来成材的映照 ;翻阅一个国家的发展史,少年往往 是未来强盛 的关键。与冰雪少年在一起 ,习近平讲述的是一个面向未来 的故事 。

  ——中国的未来 。

  习近平与冰雪少年交流时,几度谈及自己 的冰雪往事 。

  他曾经也 是一名冰雪少年,年少时常在北京什刹海滑冰 ,“穿着冰鞋不管大小就上去了” ;他爱看冰球 、速滑、花样滑冰 、雪地技巧,特别喜欢冰球 ,认为“不仅需要个人力量和技巧 ,也需要团队配合和协作 , 是很好的运动” 。

  与自然严寒相伴 ,冰雪运动被视为人类突破自我 的勇敢追逐,驰骋于冰雪之上的少年是“野蛮其体魄”的生动呈现——在习近平眼中 ,“‘野蛮其体魄’就 是强身健体”。

  “国也者,积民而成” ,放之于历史 的时空坐标 ,国运兴衰无不系于人民,尤其 是青年一代 。观察家认为,习近平多次强调“少年强则中国强”,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

  冬奥之于中国 ,有着一个新的宏阔意涵。从百余年前的“奥运三问”开始,奥林匹克就与中国有了一种梦想 的联结。当两者再度相遇,中国在冬奥故事里映照出一个关于未来的梦想模样 。

  “每个人的梦想 、体育强国梦都与中国梦紧密相连”。少年 ,自然是这个未来之梦 的现实表达 。

  ——冬奥 的未来 。

  从另一个视角来看,冰雪少年也承载着冬奥 的未来 。

  习近平经常勉励冰雪少年 ,“中国冰雪运动寄希望于你们”。借助冬奥会举办契机 ,中国通过教会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小手拉大手” 的形式使得冰雪运动蔚然成风 。这改写的不仅是“中国冰雪运动不进山海关”的历史 ,更是世界冬季运动的未来版图 。

  大众参与关乎体育未来 。作为奥林匹克运动中 的重要组成 ,冬季运动在世界范围内 的普及程度远不如夏季项目 。2014年 ,当习近平在俄罗斯索契提出中国“预计可以带动两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时,在场 的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为之动容 。

  有外媒以“宏伟 的计划”描述中国“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 的蓝图,特别称赞冰雪运动正成为中国孩子的一门必修课,并将此称为改变世界冬季运动 的“巨大推动力”。

  如今,这一愿景已然成为现实。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0月 ,中国全国冰雪运动参与人数达3.46亿人,18岁以下参与者就有0.46亿人 。

  中国冰雪少年,无疑是未来冬季运动图景中灵动 的构成。

  ——世界的未来。

  “一起向未来” ,这是北京冬奥会 、冬残奥会的主题口号 ,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

  2018年在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共同观看中俄青少年冰球友谊赛时,习近平说 ,比赛令人振奋,从中也看到了两国青少年 的友谊 。普京则说 ,希望这样 的青少年冰球运动能成为两国友谊 的新纽带。

  冰球场上,你来我往才精彩 ,你追我赶共进步。冰球少年所呈现 的,正如人类对未来世界 的向往 :于团结合作中互利共赢。

  这与奥林匹克运动 的题中之义不谋而合——国际奥委会将“更团结”加入到奥林匹克格言中 ,就 是呼吁世界合作共创未来。

  体育超越国界,友谊在少年中滋长,未来在此刻书写 。

  与冰雪少年在一起 ,习近平讲述一个“向未来”的冬奥故事。正如他常言,“自古英雄出少年”,如今冰雪少年初长成 ,他们在冬奥故事里写下 的 是中国与世界广阔的未来。(完)(图片素材来源:新华社、中新社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官网)

出品人 :陈陆军

总策划:王晓晖

监制:张红 、夏宇华

策划:郭金超

统筹 :梁晓辉、王凯

主笔 :邢翀

视觉|编辑:张舰元、李雪瑶 、马学玲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9语种权威发布

55世纪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