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世纪|五五世纪
五五世纪2022-08-26

构建“政府+保险+慈善”防贫共同体 河南筑牢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

  人民网郑州1月6日电(杨晓娜)近日,伴随着“政府+保险+慈善”保单落地 ,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为“三类监测对象”6776户18467人筑牢一道返贫“拦水坝” 。

  此次, 是河南保险创新形式,探索构建以政府救助为主导,慈善救助为补充,社会力量共同参与 的政社互动防贫保险共同体,通过保险防贫预警、返贫处置 、脱贫保稳,兜牢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卢氏县作为河南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全县共有“三类监测对象”(包括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 、突发严重困难户)6776户18467人 ,防止返贫致贫的任务依然很重。

  为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作为河南省首家保险法人机构,中原农险聚焦建立防止返贫长效机制 ,多方联动 ,筑牢返贫“拦水坝” 。“该项目将卢氏县监测帮扶对象作为被保险人,将监测帮扶对象因病、因灾、因意外等客观原因导致的生活困难和人均纯收入低于省定监测线差额作为保险责任,将为全县监测帮扶对象提供32.13亿元 的返贫风险保障 。”中原农险卢氏县营销服务部经理王峰介绍。

  据介绍,保险资金由卢氏县政府、卢氏慈善总会 、慈善企业共同负担,县政府和县慈善总会共同出资200万元,其中县政府出资60万元,县慈善总会出资140万元 ,中原农险协调慈善企业捐赠58.54万元。

  据中原农险副总经理雷廷军介绍,在监测帮扶对象因病 、因灾、因意外等风险保障 的基础上 ,对监测对象人均纯收入低于省定监测线给予补差性兜底保障,同时将慈善保险标的拓展至苹果“保险+期货”项目 ,保障产业发展风险 。此外,拓宽慈善来源 ,参与慈善会“99公益日”项目,联合县级慈善会 、扶贫基金会 、期货机构拓宽慈善资金来源 ,协同中原信托发起慈善信托产品筹集资金。

  早在2022年3月 ,中原农险引入慈善机制开拓减贫资金来源,在柘城县落地全国首单“政府+慈善+保险” 的新型防贫保险 ,此次 ,是在原有基础上持续对“保险+慈善”项目进行升级 。

  截至目前 ,“政府+慈善+保险”的防贫共同体项目在河南省柘城县、卢氏县、宜阳县 、浚县、陕州区等5个县区落地,筹集慈善信托 、慈善会 、金融机构等慈善资金440.38万元 ,带动财政补贴资金945.27万元 ,为2.7万户监测帮扶对象提供54.02亿元风险保障。

五五世纪

二十大代表风采丨青海林业专家张锦梅 :一“梅”苦寒三十载 高原见绿满城香******

  中新网西宁10月10日电 题:青海林业专家张锦梅 :一“梅”苦寒三十载 高原见绿满城香

  作者 潘雨洁

  深秋时节,高原小城青海省西宁市的丁香花朵早已开败 。

  “现在只剩叶子,你看不出它们 的区别 ,”西宁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党委书记 、所长张锦梅指向山路旁高低错落的灌丛 ,对中新网记者说 :“但到了明年四五月 ,这些不同品种 的丁香又会竞相盛放,香气散遍山野 ,一路都能闻到。”

图为张锦梅在实验室工作。 马铭言 摄图为张锦梅在实验室工作。马铭言 摄

  说着 ,她从包里掏出剪刀 ,钻进树坑,边修剪枝条 ,边指点一旁 的同事 。

  “这剪子她用了十几年,”西宁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满丽婷笑着说 ,“在田间地头,摆穴盘、播种 、修剪……每次都跟所里 的年轻人一起 ,手把手地教 。”

图为张锦梅(中)与同事在讨论数据 。马铭言 摄

图为张锦梅(中)与同事在讨论数据 。马铭言 摄

  起风了 ,山上冷飕飕 ,张锦梅却出了一头汗。“这株是暴马丁香,街面上很常见 ,”她说 ,“还有一些适应高寒 的品种 ,比如四川丁香 、辽东丁香,种在高海拔 的三江源地区 ,可提高城镇绿化率 。”

  丁香是西宁市市花,种植历史已久。但传统品种多年未经选优慢慢退化,良种率降低,影响景观效果 。

图为张锦梅(中)与同事在西宁北山查看丁香树 。 马铭言 摄图为张锦梅(中)与同事在西宁北山查看丁香树 。马铭言 摄

  自2013年成立以来 ,西宁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开展丁香资源调查、品种收集 、适生筛选等工作 ,先后从国内外引进收集各类丁香品种103个 ,建立全国首个丁香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并通过播种、扦插、嫁接 、组培等方式扩繁 ,培育良种。

  “建立资源库后 ,可以长期 、系统保存种质资源,为日后丁香 的深入研究 、杂交选育奠定种质基础 。”张锦梅说。

  站在西宁北山远眺,虽已深秋 ,周边群山绿意依旧,林丛掩映下的街区华灯初上,眼前 的城市已与三十年前全然不同。

  对此 ,张锦梅深有体会 。

  西宁地处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 的过渡带 ,海拔2300米以上,干旱缺水、适宜树种少、春旱持续久 。

图为张锦梅修剪丁香枝干。 马铭言 摄图为张锦梅修剪丁香枝干 。马铭言 摄

  “春天干风卷沙,地上升温,苗木枝干开始活动,”张锦梅介绍 ,“而根系地下的土壤还未化冻,营养水分无法输送,造成‘生理干旱’ ,存活率低。”

  除了自然条件限制,上世纪九十年代,立地条件差、树种单一、造林技术落后 ,都直接影响苗木成活率 。“那时候只能有啥种啥 ,年年栽树老地方 ,年年栽树不见树 。”张锦梅回忆 。

  什么树能在干燥 、风大 、高寒条件下长期存活?张锦梅和同事们从选育树种开始探索。“选树就像选人 ,要选优培养。”她说 ,通过自然选育和人工干预,利用变异杂交出抗逆性更强 的品种 ,还要经得住多年野外环境 的检验 ,才算成功 。

图为西宁北山上 的丁香树 。 马铭言 摄图为西宁北山上 的丁香树。马铭言 摄

  “适地适树”培育的同时,他们也在不断改进旱作造林综合技术,根据不同梯度 、立地条件,开挖水平沟 、鱼鳞坑 ,整地节流、蓄水保墒;并采取株间、行间、带状混交模式 ,造“乔灌草”复层生态林,既可避免大面积病虫害,又能较好地发挥生态功能。

  近三十年间 ,西宁市区南北两山森林覆盖率从7.2%上升到79% ,在张锦梅看来 ,数字背后 是坚持换来 的“逆袭”:集生态景观、防风固沙 、涵养水源等功能于一体的山林环抱城市,湟水两岸绿树成荫 ,气候变得湿润 ,“晴天一头土 ,雨天一腿泥”的记忆已经远去 。

  如今,张锦梅带着她 的团队,致力将绿意播向更广阔的天地。为了在严重干旱 的柴达木盆地建起防风固沙 的“绿色长城” ,他们选择杨树“家族”中耐旱性强的小叶杨作为骨架树种,选育采穗圃,已收集近300个杨树品种 ,为大规模推广种植打下基础。

图为张锦梅查看丁香生长情况。 马铭言 摄图为张锦梅查看丁香生长情况 。马铭言 摄

  林木生长周期长,从播种到开花需要多年守候 ,选育过程更 是跋山涉水 ,艰苦异常。很多人耐不住、等不及 ,但张锦梅却坚持走了三十多年 ,而且越走越不想放慢脚步。

  “只有真正投入大自然中 ,才感到‘大美青海’所言非虚。”张锦梅感慨 ,青藏高原是独特 的地理单元和天然种质基因库 ,丰富的植物资源尚未被充分发掘 、利用 ,“比起成就感,更意识到自身认知的浅薄 ,常常觉得时间不够。”

  在她引导下 ,青年后辈们继续着对国土绿化和乡土树种 的研究、保护和利用。

  “功成有我,不必在我 ,”张锦梅说,这篇写在青藏高原山川大地上的“论文”,正在几代林业人 的接续奋斗中未完待续 。(完)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五五世纪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