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世纪 - - MBA智库 - MBA智库百科
五五世纪2023-01-31 16:05

隆盛庄 :万里茶道上的商贸重镇******

隆盛庄 :万里茶道上的商贸重镇

  繁荣两个半世纪的万里茶道,横跨亚欧大陆 ,纵贯中蒙俄三国,沿线覆盖200多座城镇,留存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隆盛庄就是其中之一。

  隆盛庄 ,地处长城沿线 ,蒙晋冀交汇之地,由茶道而兴起 ,成为当时重要 的茶贸集散地和驼马转运地。隆盛庄于2012年被确定为中国首批传统村落,2014年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

  繁盛 的商贸交流促使多民族的繁衍生息和文化交流,不仅保留和弘扬了传统文化、民族文化、民间民俗文化 ,更对民族融合有着重要意义。

  塞北旱路 的交通枢纽

  距乌兰察布市丰镇市城区东北40公里,坐落着一处距今已有260多年历史的古镇——隆盛庄 。

  乾隆三十三年,由于清廷招民垦荒 ,在此设庄,并以兴隆昌盛吉祥之意 ,取名“隆盛庄” ,这里便成为垦地农民聚居之地。

  (清)德溥《丰镇厅志》中记载 :隆盛庄是丰镇厅 的一大巨镇,因地处交通要冲而逐渐形成繁荣的商业城镇。

  梁继祖著《话说隆盛庄》中描述,隆盛庄发展成了塞上一个非常活跃 的皮毛集散地 ,作为归化城之一翼 ,隆盛庄又 是一个重要的驼运基地。

  到了光绪年间,隆盛庄发展到鼎盛时期,人口达到2万多 ,商业街区上全 是鳞次栉比的商号门市 ,仅挂有牌匾的商号就达3000余家 。当时 的隆盛庄商贾云集 ,贸易繁华,人流如织 ,一派兴旺景象 。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刘一奇 、集宁师范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刘利清在研究大量史料基础上,撰写《察哈尔商路上 的璀璨明珠——隆盛庄》 ,对隆盛庄商业兴盛成因进行探析并指出:隆盛庄明代尚为边地草原,现存明长城遗迹 ,隆盛庄商业的发展缘于内地向口外“走西口”的移民,因紧邻晋北地区 ,晋商的进驻使隆盛庄在近代迅速崛起 ,成为察哈尔地区商业开发的主要推动者。“隆盛庄位于长城沿线,蒙晋冀交汇之地 , 是塞北旱路的交通枢纽 , 是内地农耕区与蒙古草原地区物资交换 的贸易中心,其商贸的繁荣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刘利清说 。从隆盛庄向南经丰镇过得胜口到大同 ,向南可达太原,向东经张家口可到京津以至东部其他地区。从隆盛庄向北经土牧尔台 、苏尼特旗到内蒙古各盟旗 ,以至库伦(今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 、恰克图(今属俄罗斯) 、乌里雅苏台 、科布多等地区,向西可到归绥(今呼和浩特)以至陕西 、宁夏、甘肃等地。

  乌兰察布市博物馆副馆长、文博研究馆员张涛介绍,隆盛庄 的形成 是历史发展 的必然。首先 ,隆盛庄东接张家口 ,西连归绥城,南下丰镇、大同,北上蒙古草原 ,成为当时连接东西 、通贯南北 的重要陆路通道。既是山西 、河北 、北京等内地通往“口外” 的捷径,也是人们到五台山朝山进香的必经之地 ,同时又 是朝廷设置的重要驿站 ,更是南下北上之人落脚歇息、添置物品 、产品交易的理想之地。其次 ,茶叶之路 的繁荣 ,极大地刺激了我国北方经济 的发展,大批城镇在它 的影响下萌芽 、发育、成长。隆盛庄商业 的繁荣使其在清末民初发展为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重要城镇,促进了当地人口 的聚集和城镇的建设 。

  “走西口”移民带来 的繁盛

  “晋商 是万里茶道的开拓者和经营主力军 。山西商人历来有走出去行商 ,从事长途贩运的传统 ,足迹遍布全国各个主要商业重镇和码头 。”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万里茶道专业委员会主任张维东说 。

  晋商先在中国境内购买各种货物,然后利用骆驼和大车 ,通过两条商路将商品运至恰克图 ,旅蒙商应运而生。旅蒙商是指在大漠南北地区从事商业活动的特殊商人群体。这些旅蒙商人和旅蒙手工业者从内地来到隆盛庄慢慢安置下来 ,经营的商号有“天合成”“谦合成”“义合成”等,统称草地庄 ,他们 的联社叫“集锦社”。

  内蒙古史学会理事刘忠和,曾著有《走西口历史研究》 ,籍贯丰镇市隆盛庄镇 ,他告诉记者,进入隆盛庄的旅蒙商多 是“走西口” 的新移民,他们的到来尤其是晋商的推动促进了隆盛庄商贸 的繁荣,来隆盛庄经营 的晋商多来自晋北地区 ,并按不同地域有专业分工,如定襄人做旅蒙业 ,大同人做绸布百货首饰 ,阳高人做熟皮缝纫等。

  同时归化城 的不少大商号都在这里设立了庄头,尤其 是拥有“京羊庄” 的商号,更 是把隆盛庄看做 是商战要冲之地。

  随着隆盛庄商号的增加、规模 的扩大 ,当地 的工商业者结成了自己的行业组织——行社 ,最初分粮店、缸房、钱铺 、当铺 、货庄 、六陈行 、皮毛 、山货等行社 ,后来组成了一个整体机构“商务会”。

  《绥远通志稿》中记录了当时的盛景 :“(丰镇)县城东北八十里之隆盛庄 ,为县之巨镇 。有东西南北四大街,南北长一里半 ,东西长半里 。街市商业,以牲畜 、皮毛、粮粟为重。马桥街为最繁盛地点 。外筑土堡 ,周六里 ,高一丈二尺。有七门 ,大北门通集宁 ,小北门通兴和,西门通(丰镇)县城,南门通山西之阳高 、大同 ,交通四达。”繁华程度可见一斑 。

  丰镇市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薛韬介绍 ,作为归化城 的左翼,隆盛庄也 是一个重要的驼运基地 ,这里有专门做旅蒙生意的行社——拉骆驼“走草地” ,两百年间这里所拥有 的骆驼数逾万峰 ,策应着归化城 的商号随时需要随时调用 。隆盛庄地区蓬勃 的商业活动让驼运业迅速成为重要的商业支柱。

  “在隆盛庄拉骆驼走草地 ,还有牛板车运输都是从内地深入到草原大漠腹地的一种独特现象。”薛韬说,“在那风霜雨雪,路途茫茫 ,往返就得一两年 的艰难运输旅途中,牛车承担着食盐、茶叶 、糖和煤油等大量生活必需品和大型商品 的运输 ,极富耐力的牛车是重要 的远程运输选择 。”

  多元文化融汇焕发古镇新韵

  经历200多年 的持续发展,隆盛庄 的商业、文化和城镇建设发展到了鼎盛 。一座具有明清建筑艺术风格 ,饱含西口文化特色 ,承载着茶文化 、农耕文化、旅蒙商文化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的边陲小镇 ,镶嵌在晋蒙交界的大地上。

  走进隆盛庄 ,晋风蒙韵扑面而来 ,街道两边,很多过去的老字号仍在经营 ,依稀可见隆盛庄当年的繁华 。

  隆盛庄古镇现存多处古店铺、古门阁等 ,清真寺 、南庙等建筑 是内蒙古地区保存较为完整 的历史建筑群,以大北街—大南街为代表 的传统商铺建筑风貌保存完好 ,极具明清时期 的特色,反映了经典的营造法式和精湛的建造技艺 ;以张家大院、段家大院为代表的传统民居建筑风貌展现了传统建造技术的地域特色 。

  薛韬向记者介绍,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聚集在一起 ,将不同 的文化、不同 的生活习俗带到这里,共同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 的发展与民族文化 的融合 。在隆盛庄,传统庙会上的民间社火 、秧歌演艺,节庆吉日中的晋剧 、二人台 、漫瀚调等戏曲表演,都体现了晋 、蒙两地人民在文化艺术方面的相互借鉴与融合发展。

  在隆盛庄历史民俗博物馆碑拓馆,展示着近年来发现 的41通石碑拓片 ,“它们展示了隆盛庄有着自己独特 的精神传承 ,从先辈来此垦荒贸易,创业安家以来 ,一代代隆盛庄人敢拼敢闯、不息不止的拓荒精神, 是隆盛庄永不枯竭的发展动力 。” 乌兰察布市博物馆副馆长、文博研究馆员张涛说。

  以隆盛庄为代表的察哈尔商业文化以开放性、包容性 、继承性、开拓性为鲜明特征 ,具有独特魅力,是察哈尔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隆盛庄庙会”“四脚龙舞”和“隆盛庄月饼制作技艺”入选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被列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跑毛驴”“五鬼闹判”“民间灶火”等被列为乌兰察布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2年住建部 、文化部 、财政部公布 的首批“中国传统村落” ,2014年住建部 、国家文物局命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隆盛庄都榜上有名 。2019年,国家文物局正式将“万里茶道”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多次开展了“万里茶道”野外调查 、勘测和无人机航拍等工作 ,完成内蒙古境内“万里茶道”的主线 、支线和沿途相关文物遗存的调查 ,隆盛庄作为申请世界“非遗”项目“万里茶道”进入内蒙古的第一个节点城镇作出了巨大贡献 。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舆情调查实验室首席专家刘志明表示 ,“万里茶道”涉及范围包括中俄蒙境内 的数百个城市 ,要打造好“万里茶道”品牌 ,不能靠各地单打独斗,需要通过构建平台 、整合资源 ,把各方面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

  隆盛庄古镇保护开发已拉开了序幕 ,旅游文化产业初具雏形 ,现代农牧业 、传统手工业和服务业已成为主导产业 。如今 的隆盛庄镇正在朝着更远、更新 、更大 的目标在前进。

  文/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武峰

五五世纪

东西问丨李庚香:黄河文明缘何独一无二?******

  中新社郑州2月1日电 题:黄河文明缘何独一无二?

  作者 李庚香 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 、研究员 、博士

  黄河是中华民族 的母亲河,站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高度 ,可以从黄河文化 、黄河文明中看到 ,中华文明走过了从河图洛书到礼乐文明再到礼法文明既一脉相承又一波三折(包括转换、转移 、转型)的历程 。

  如何认识从黄河文化到黄河文明的跃迁?

  《汉书·沟洫志》曰 :“中国川源以百数 ,莫著于四渎 ,而河为宗。”水是生命之源,河是文明之母,河的特性塑造了文明的特性。“四大古文明”古巴比伦文明 、古埃及文明 、古印度文明、中华文明,分别 是由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 、尼罗河、印度河 、黄河诞生哺育的。

  进入文明社会以后 ,从夏朝至北宋,历代王朝多在黄河流域建都 。从古代到近现代 ,黄河流域长期居于中华民族的政治 、经济和文化中心 的地位 。从国运 、国脉的高度来看黄河,中华民族的命运都与黄河的荣枯紧密相关,只有把过去 、现在和未来贯通 、融通起来,才能够深刻认识黄河对于中华民族的独特、独到意义 。

  在历史发展长河中 ,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在黄河流域交流交锋交融,孕育形成了多民族长期融合发展的中华民族,缔造了“万姓同根,万宗同源” 的民族文化认同和崇尚大一统 的社会主流意识 ,彰显出中华民族“和为贵”“求大同”的独特精神标识 ,也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层的文化基因,彰显着中华儿女文化自信的底气 。

2022年4月3日,农历三月初三,壬寅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河南新郑举行。韩章云 摄

  如何认识不一样 的黄河文化体系 ?

  中原文化、河洛文化是地域文化,黄河文化 是流域文化。但黄河文化对于中华民族来说 ,既 是流域文化,又 是民族文化、国家文化。对于黄河文化体系,我们要从历史演进维度、地域和合维度 、地理物产维度 、制度法度维度 、人文思想的维度五个方面来认识。

  可以说 ,黄河文化体系就 是在时间和空间中生成 的思想 、制度和物产。当然,这一复杂 的文化体系经历了一个复杂 的“凝聚”与“辐射”的过程 。凝聚 的过程 ,包括以天为则 、以民为本 、以史为鉴和以文载道,是一个从礼乐文明到礼法文明的价值流变过程;而辐射的过程 ,就是以文化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和以美育人,体现了一个从中原到中部、从中部到中华 、从中华到中国 的空间展开过程。

  也可以说 ,黄河文化体系以羲皇 、炎黄为起点 ,以长安—洛阳—开封为轴心,经历了万年奠基、八千年起步、六千年加速;五千年进入、四千年过渡、三千年巩固;两千年转折、一千年转移 、二百年转型,既一脉相承又一波三折 的演变历程。

山西永济,空中俯瞰结冰后的黄河河床 。宝成 摄

  如何认识复杂 的黄河文明体系?

  黄河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骨骼与主体,记载着早期中国从部落到国家 、统一 的多民族国家从国家到天下、转型中国从危亡到再生 、创新中国从崛起到复兴 的全过程,其最大和最本质的特点是“不断裂” ,这在世界文明史上是独一无二 的 。

  黄河文明体现了中华文明 的复杂性结构 ,是中华民族的动力源泉。要重新解析中华文明 的复杂性结构,就必须建立起认识和理解黄河文明体系的思想框架。这就要求对于文明 的认识要体系化和系统化 ,要加强对于黄河文明的多维度大空间系统化研究。这里要重点把握黄河文化“根、源、干、魂 、家” 的定位。

  根包括根祖 、根亲、根系,源则包括地球 的起源、生物 的起源 、人类的起源 ,更包括农业的起源、文化 的起源 、文明的起源和国家 的起源 。如果把中华文明比喻成一棵大树 ,那么黄河文化作为根和魂 ,就 是主体和主干。所谓家 ,即指发祥地 、核心区 、枢纽带 ,也 是指精神家园、心灵故乡。

  黄河文化具有强大 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特别是具有天下为公、天人合一 、为政以德、民为邦本 、任人唯贤、革故鼎新、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十大中国文化基因 。正 是这些思想之精华,支撑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深邃 的思想创造 。

2014年7月 ,来自丹麦 、西班牙、比利时、美国 、加拿大等国100名海外华裔师生踏上“寻根之旅”,参观黄河壶口瀑布。张远 摄

  如何认识黄河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 ?

  新时代,实现黄河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 ,要把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一致起来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建设和而不同、美美与共 的美好世界。

  从大禹治水开始,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的大河文明,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占有重要位置 。到了秦汉以至明清时期 ,在黄河流域形成了以农耕文明为主体 、兼及游牧文明、海洋文明(有海无洋)的跨区域多元文明共存局面。从上古时期,无论 是夏商周文化与西亚文化 的交流 ,还 是东汉以后中华文化与印度文化的交流,乃至郑和下西洋 ,黄河文明始终与世界文明处于一种正循环 的状态。

山西临猗县跨黄河大桥建设工程正在紧张施工 。姜 华 摄

  从五千多年黄河文明史与西方五百年大国崛起史的比较可以看出 ,“社会化大生产”必须成为黄河文明新 的发展基础,这就要求新时代黄河文明必须融入新发展格局 。这就要求新时代黄河学建设 ,要用核心价值凝聚人心、汇聚民力,又用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努力实现个体价值与核心价值 ,核心价值与共同价值双循环。同时 ,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 ,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从而有力有效地解构“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普世价值论”“西方优越论”,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书写一部从黄河出发 的全球文明史 。(完)

  作者简介:

  李庚香,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研究员 、博士 ,主要从事领导力、中国式现代化 、人类文明新形态研究。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五五世纪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