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彩大厅用户注册|购彩大厅用户注册
购彩大厅用户注册2023-01-31 16:05

东西问·中外对话丨中国未来仍然是世界工厂和世界市场吗 ?******

  中国国家统计局1月17日公布数据显示,初步核算 ,2022年全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1210207亿元人民币,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0% ,经济增长快于多数主要经济体 。与此同时 ,去年中国人口总量有所减少。

  中国在未来是否仍然既是世界工厂 ,又 是世界市场 ?全球疫情 、地缘竞争,再叠加仍未偃旗息鼓的中美贸易战 ,又将如何影响中美两国企业对对方市场 的看法和规划?

  中新社“东西问·中外对话”邀请上海美国商会会长郑艺及《胡润百富》创刊人和首席研究员胡润就相关话题展开对话。

  郑艺认为,美国公司肯定会继续将中国视为首要战略市场 。中国拥有世界级 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系统 ,制造能力非常有竞争力。中国在未来很多年里会继续扮演“世界工厂”和“世界市场” 。

视频:【东西问·中外对话】胡润 :外企对在中国投资仍有浓厚兴趣来源 :中国新闻网

  胡润表示,外国企业对投资中国依然有浓厚 的兴趣。这些公司有非常长期 的战略,因为中国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重要 的市场 ,而不是“我在这里赚个快钱然后拍拍屁股就走”的地方。

  对话实录摘编如下 :

外国投资仍看重中国市场

  中新社记者 :美企如何看待它们在华经营的前景?

  郑艺:美国现在有很严重 的通货膨胀问题 ,通胀达到过去40年来的最高水平。美联储一直在积极提高利率,力图减缓通胀水平并重振劳动力市场。

  同时,政策制定者要求美国公司“重新靠岸”或“近岸” 。“重新靠岸”就 是将公司带回美国 ;“近岸”就 是将公司转移到离美国更近一些的地方 。讽刺的 是,如今“全球化”一词(在华盛顿)已经不是个好词了。

  当前 ,美中关系处于低谷,美国政府出台了很多针对中国 的法案,但对于美国公司来说,它们继续将中国视为非常重要 的战略市场 ,包括美国商会 的许多成员都 是如此 。

  中新社记者: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去年上半年美国在中国 的实际投资同比增长26.1%,这实际上 是一个非常高 的数字。您怎么看 ?

  胡润:数据表明 ,外国企业对在中国进行新投资依然有浓厚 的兴趣。可以看看在中国的外资及港澳台企业百强,这些公司在中国大陆经营的时间平均是57年 ,平均“年龄”91岁 。大概有15到20家公司在中国经营超过100年 。

  这些公司有非常长期的战略,中国对它们来说是一个重要 的市场。它们可以在这里增加价值,也可以做出贡献。让我印象最深刻 的 是这些公司 的长期投资和长远眼光 。这不 是“我在这里赚个快钱然后拍拍屁股就走”的问题,有些公司 是这么做 的 ,但这些100强公司不 是这样 的。

  郑艺:美国公司肯定会继续将中国视为首要战略市场。美国商会 的成员已经在这里做了很多年 的生意了,他们在中国进行长期投资。他们在中国经营 ,也为中国的发展做出贡献 ,这已经不仅仅是全球供应链 的一部分了 。中国市场潜力很大 ,所以它们在这里有很好的销量表现。外国投资对中国市场仍感兴趣。

资料图 :上海洋山深水港 。中新社记者 田雨昊 摄

美抨击中国成“家常便饭”对商业不利

  中新社记者 :如今美国对中美关系的看法如何?中美关系又会怎样影响中美两国的营商和投资环境呢 ?

  郑艺:很遗憾的 是 ,美国国内有种共识,就是中国应当被当作战略竞争者,因此所有 的政策都围绕着这一点来制定 。在过去,抨击中国通常 是在政治竞选的时候,但现在抨击中国已经成为“家常便饭”了,这对双边商业关系不利 。

  我们一直认为 ,商业互动交流对两国都有好处 。中国投资者在美国,对美国也 是好事 。这对美国经济确实有帮助 ,它创造了就业机会,也带来了税收 ,而且会帮助消费者。但现在的政治环境焦点更多放在保护自己 的市场上 。美国正在实施保护性很强的政策 ,所以需要一段时间,事情才会明朗起来 。中国公司必须弄清楚下一步该做什么,但我们倾向于继续与中国公司合作 ,发展中国市场 ,并且乐于看到中国公司在美国做得很好 。

  中新社记者:中美两国之间 的商贸联系可否作为“护栏”之一 ?商界可以以某种方式来改善关系吗?

  郑艺 :商业关系一直 是中美两国关系 的基石,两国之间 的贸易和投资增长巨大 ,在加强双边关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是美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仅次于加拿大和墨西哥 。美国是中国 的第三大外贸伙伴,仅次于东盟和欧盟 。尽管受到疫情影响 ,但2022年前7月中美之间 的贸易总额实际上增长了近12%。

  两国在经济上 是非常一体化 的,无论 是在贸易还 是在投资领域 。保持这些强大 的商业关系符合两国 的最佳利益。我当然希望这种商业关系成为两国关系向前发展 的“护栏” 。

资料图 :美国客户参观“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展览会”。中新社记者 廖攀 摄

中国会继续扮演世界工厂和世界市场

  中新社记者 :纪录片《美国工厂》在中美两国引发热议 ,而曹德旺关于中美两国生产成本 的比较 ,经中国媒体报道后也成为热议话题。中国在未来 是否仍然 是世界工厂 ?中国和美国在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的地位 是否已经改变?

  胡润:看看过去20多年来中国创造 的财富,最初房地产行业风头无两。大约10年前,制造业超过了房地产。如今,房地产在财富榜单上下降,而制造业继续保持强劲。不过,这两年有一个趋势,医疗保健行业增长显著 。

  郑艺:从外国投资者 的角度来看,中国一开始 是一个低成本的制造基地,依靠廉价劳动力成为世界工厂 。从中美贸易战开始,美方对中国产品征收更高关税 ,因此 ,制造商不得不把一些业务转移到像越南这样 的其他国家。自疫情发生之后,制造商开始考虑如何调整全球供应链战略 。

  从中国 的角度来看,中国不想只作为一个低成本 的制造基地,要向价值链上游发展,真正从劳动密集型 、低成本、重污染 、高耗能的产业转向更高端 的制造,向高附加值 的制造业转移,这符合中国的利益。

  我认为中国将继续成为许多产品的主要制造基地,但可能会远离低成本的制造业 。中国拥有世界级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系统 ,制造能力非常有竞争力 。因此,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未来很多年里会继续扮演世界工厂 。

视频 :【东西问·中外对话】上海美国商会会长郑艺 :中国未来会继续扮演世界工厂和重要战略市场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记者 :随着中国优化调整防疫政策 ,消费活力也不断提升 。今后,中国除了将继续扮演世界工厂,其 是否也将长期作为包括美国企业在内的外国企业十分重要的战略市场?

  郑艺:美国商会的成员已在华经营多年 ,他们在中国进行 的 是长期投资 。这些企业在中国经营,为中国 的发展做出贡献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外国公司来华建生产基地 ,主要是为了对中国以外的市场出口 ;但如今事情发生了变化,我们的大多数企业会员在中国为这个国家 的发展做出贡献 。正如胡润先生刚刚指出 的 ,因为中国市场潜力很大 ,所以他们在这里有很好的销售表现。我认为从这个角度来看 ,外国投资对中国市场仍充满浓厚兴趣,且将继续保持这种兴趣。

  中新社记者 :2013年,胡润曾说全中国资产超过10亿美元的亿万富豪总数已超过美国 ,跃居世界第一 ,但中国亿万富豪从事慈善 的比例有待提高 。近十年过去,中国企业家从事慈善在哪些方面取得了进步 ?美国企业从事慈善有哪些成功经验可供借鉴?

  胡润:慈善 是我们一直在密切关注的事情,现在财富的创造速度太快 ,无法更快地捐赠出去 ,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

  我们做了一份100多年来全球范围内捐赠最多 的慈善家报告,有几个中国人在上面 。比如曹德旺,他捐赠了超过10亿美元 ,还有一些房地产开发商,比如已经去世的香港著名慈善家邵逸夫 。美国与中国相比有税收上的优势 ,但问题的核心 是如何以非营利的方式有效地分布这些资本 。

  郑艺:我坚信中国会有更多 的曹德旺和更多的比尔·盖茨 ,美国有一个更成熟 的系统来支持慈善活动 ,正如胡润所说 ,中国需要一个更有利 的税收制度来支持商业人士进行更多 的慈善捐赠 。

购彩大厅用户注册

前所未有 的考验—浅谈中新社在汶川大地震中 的图片报道******

  宗金柱

  一场建国以来等级最高的大地震,把巨大 的灾难降临在毫无准备的数百万民众身上,也把毫无准备 的我们引入一场规模空前的新闻大战中 ,说毫无准备其实并不完全属实 ,中新社摄影部在四年前就专门成立了一个突发事件报道组 ,以应对近年越来越频繁发生 的突发事件,四年来 的报道经历曾经使我们过早地得出一个结论:以目前的准备,我们已足以驾轻就熟地应对中国境内发生 的任何突发事件 。然而,汶川大地震使我们经受了一次前所未有的考验。从图片报道取得的成绩来看,虽然总体上赢得了胜利,但我们赢得并不轻松 。尘埃落定之后 ,我们理应做一个回顾 :我们 是如何组织策划这次特大突发事件报道 的 ?其中有什么规律可循 ?我们从中获得了什么样的经验教训 ?

  倾全力于一隅

  汶川地震的破坏规模之巨大 、影响范围之广泛 、持续时间之漫长 、地域灾情之特殊 ,都 是前所未有 的 。与之相应,中新社领导层审时度势,在整个战役报道中投入的人力物力也是前所未有的,在图片报道上更 是倾全力于一隅。

  5月12日下午地震发生后,根据社委会的指示,摄影部立即成立了由王瑶副总编和宗金柱、任海霞组成 的图片报道应急指挥小组,具体负责统筹协调前后方的图片报道事宜 。当务之急 是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投入足够的报道力量 ,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 。对摄影记者来说 ,到达现场就意味着成功 的一半甚至更多 。

  在地震发生地 ,四川分社和重庆分社的摄影记者已在第一时间出动,冒着余震 的危险发回首批反映成都及附近地区灾情 的照片。但分社 的人手远远不够,需要更多 的摄影记者前往支援 ,而且,重中之重是尽快把记者派到灾情最严重 的地区 。

  然而,总社摄影部却面临着一个困难 :部门所有14名摄影记者中 ,有9人正在外地出差,在京的摄影记者又大都是女性 ,而且各有采访任务在身,只有一人——恰好是曾经采访过丽江大地震的邹宪——可以立刻动身前往地震灾区 。经过短暂而紧张的准备 ,他和《中国新闻周刊》的摄影记者刘震一起出发了。随后,其他在京记者也被动员起来,做好随时出发 的准备。出差在外的总社摄影记者和国内各分社 的摄影记者也得到了消息,纷纷打来电话请战 。

  第二个从远道赶往四川的 是广东分社摄影记者陈文 ,他在地震第二天上午跟随一架运送救灾物资的飞机飞往灾区 ,出发前主动打电话向总社报告行程,摄影部当即指示其留在成都,加入刚刚成立的前方地震报道组 。接着 ,刚刚从美国分社调回总社的老摄影记者贾国荣从北京出发了,刚刚在珠峰完成奥运火炬传递报道任务的年轻摄影记者盛佳鹏从拉萨出发了……

  13日 ,摄影记者邹宪 、郭晋嘉抵达被地震夷平的北川县城 ,在通讯中断 的情况下 ,设法发回首批反映重灾惨况、部队救援、温总理视察 的照片;另一名摄影记者刘震正与同行的文字记者一起冒着生命危险 ,在泥石流频发的山路上徒步赶往汶川 ;同时 ,总社摄影部与一名军方通讯员取得联系,以国内媒体中最快 的速度发来空降兵在汶川准备实施空降 的照片 。15日上午,长时间与总社和前方指挥部失去联系的两名摄影记者先后从空中和陆路到达核心灾区——汶川县城和映秀镇 ,他们成为全国新闻媒体中最早赶赴震中灾区的摄影记者之一 。

  随后 ,更多 的摄影记者从总社和分社赶来。在不长 的时间内,我社迅速集中了15名摄影记者 ,多批次开往汶川、北川、都江堰 、绵阳、绵竹 、卧龙 、青川、理县等重灾区 ,不断拓宽报道规模 ,深化报道主题。

  在社领导 的统筹安排下,我社在摄影采访力量的投入上充分把握报道节奏 ,采取了先重后轻、逐次投入、轮番上阵的办法 ,既注意集中力量,又没有一下子把力道用尽 ,从而保证了报道 的持续高效 。在分批轮换中 ,全社的男性摄影记者几乎全部轮战一遍 ;王瑶副总编和郭晋嘉则是全国媒体中到灾区采访 的少数女摄影记者之一 。面对残酷的灾情和万分艰苦 的采访,他们以实际行动表现出忘我的职业精神和献身精神 。

  我们不会忘记,本社的文字记者在采写大量文字稿件的同时,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拍摄了大量 的现场照片 ,发挥了独特 的作用。此外 ,还有为数众多 的摄影通讯员和签约摄影师 ,也是我社抗震救灾报道 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关键时刻成为一支有力的支援队伍。

  六个和一百个

  无论从报道规模还是报道方式来说 ,中新社在汶川大地震中 的作为皆可称得上一场全方位 的立体作战,国内外各分社都直接或间接地投身其中,发稿数量创下空前的历史记录 。据统计,在地震发生后的几周内 ,全社所发相关图片 的数量呈爆炸式增长 ,导致高峰时的单日发稿量达到平时的8倍以上。每天向总社摄影部上传图片稿件的 ,除了100多名本社摄影记者和文字记者之外,还有数以百计的与中新社签约 的摄影师。

  然而,作为全社图片发稿中枢的摄影部编辑组,连同部门负责人加起来却只有6名编辑(签稿人),他们面临 的巨大压力可想而知 。本来平时值班就 是“一个萝卜一个坑” ,毫无调整余地,每逢有人生病或休假,其他人就不得不加班加点,但也尚可勉强支撑。此次遇到这种特大规模 的突发事件 ,人手不足 的问题立即严重凸显出来,陷入捉襟见肘的窘境。

  地震发生当日,摄影部对图片编辑 的值班班次和值班时间进行了大幅度调整 ,单人班一律改为双人班,夜班时间大大延长,个人工作量比平时增加了一倍以上 。令人感动 的 是 ,每到关键时刻,我们中新社人总能发扬“特别能吃苦 ,特别能战斗” 的奉献精神 ,前方记者如此,后方编辑也不例外。每天 ,他们既要废寝忘食地处理海量的来稿 ,又要与前方记者进行千头万绪 的协调 ,并随机处置各种突然出现 的紧急情况。

  编辑组每天要做的另一项重要工作 是盘点当日报道 ,总结工作中存在 的问题,并对次日报道作出安排 。主要是根据灾区形势 的发展 ,提醒记者对报道重点做必要的调整 ,如搜救工作进入第十天时,被埋者生还的希望越来越渺茫 ,报道中要体现这种阶段性变化 。由于灾区的通讯中断 ,前后方的联系非常困难,电话打不通 ,就采取发短信的办法 ,把社领导 的指示 、新的报道意图以及最新信息通知前方记者,他们在新 的地点找到信号开机时就可以看到 。

  最初几天,稿件传输遇到极大的困难 ,有时是因为找不到无线通讯信号,有时是为了节省海事卫星电话的电池 ,记者只能放弃正常的传稿程序 ,用尽量短 的时间把所有照片一次性发送到摄影部 的公共电子信箱,其中许多照片没有完整的图片说明。编辑们不得不一张张查找资料、补写说明,然后再一张张上传到采编系统。这不仅大大增加了劳动强度,而且导致夜班编辑无法与美国分社签稿人正常交接班 ,常常是工作到凌晨二 、三点甚至通宵,才能处理完信箱中的所有稿件 。在最紧张 的日子里,有的人平均每天工作17个小时以上 。

  据统计,在震后一个月的时间里 ,摄影部签发的地震报道图片超过一万幅(其中对境外发通稿照片2300幅),接近全年发稿量的三分之一 ,而且其它各项工作并没有受到地震报道的影响 。同时 ,我们在百忙中还参与主办了在境外(土耳其)举行 的首个抗震救灾展览,参与组织策划了我社主办的“四海同心——海外华人华侨情系四川地震灾区活动” ,并为出版抗震救灾画册和举办展览进行了大量 的准备工作 。

  以策划取胜

  在数码相机 、互联网充分普及和交通高度发达 的时代,拍摄突发事件照片已经不是少数摄影记者的专利 ,一个新闻单位要想在激烈 的竞争中胜出 ,必须在报道策划上下工夫 。策划出精品 ,策划出实效,策划出独家照片 。当然,突发事件的不可预知性,决定了任何新闻单位都不可能在第一时间进行完善 的报道规划,但随着态势 的发展而及时调整报道策略,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进行整体策划 ,却 是完全可以做到 的。

  关于宏观策划,我社此次在指挥机制上开创了一个新 的模式,即首次在前方设立了应急报道指挥部 ,为赢得这次重大战役性报道提供了可靠 的保证,为今后的特大突发事件报道积累了宝贵 的经验 。以下仅从微观角度谈一下汶川地震中的图片报道策划。

  ——题材策划:寻找热点盲区 。

  汶川大地震波及面非常广泛,各家媒体在报道人员救助这一共同热点时,必有一些被忽略 的“热点盲区”,及时抓住别人一时没有注意到 的热点题材加以报道 , 是避免题材“同质化” 的法宝。地震报道初期,我社摄影部早早就把目光投向了卧龙的国宝大熊猫 ,经过一番周折,终于以领先国内媒体两天 的时间差,最先报道了《地震中抢救国宝大熊猫》这一世界关注的题材,成为广受用户欢迎 的独家照片。后来 ,我社摄影记者任晨鸣再赴卧龙、雅安,跟踪拍摄了“失踪大熊猫被找到”和“卧龙大熊猫转移安置”等照片 ,形成一组完整 的报道。

  再如我社记者贾国荣率先发出 的“北川堰塞湖存在引发洪水危险”一组图片,也是利用了相对盲区而打了一个时间差,最早报道这一热点问题 。其实,所谓“盲区”都是相对的 ,在新闻事件 的演变中 ,会形成一个个阶段性 的新热点,能够在新的热点刚形成时比别人发现早一点,就 是成功 的策划。

  ——角度策划 :不忘自家面目。

  国内各家媒体对汶川地震的报道,在关注共同热点的同时 ,又在报道角度 的策划上各有侧重 ,因为读者不同 ,品位各异,这种策划必然带有浓厚的“受众意识”。作为中新社的摄影记者 ,我们理应特别关注与海外有关的报道题材 ,从海外读者的阅读需求来选择报道角度。第一拨摄影记者到达地震灾区后 ,摄影部反复向他们强调,在第一时间报道灾情 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外籍和港澳台人士 的行踪。我们率先发出了外国旅游团被营救转移等照片 ,并提示记者关注60名台湾游客被困的情况 ,可惜未能拍到 。此外,外国救援队开展救助活动、国际救援物资抵达灾区等,也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深度策划 :用镜头深挖故事。

  即使在汶川地震这种特大突发事件中 ,摄影记者也面临着激烈 的“同场竞争” ,此时的报道影像策划显得尤为重要 。同样 的题材如何拍出特色?如何运用摄影语言扩充报道 的深度和广度 ?是影像策划中的重中之重。地震发生后第二天,针对发回的图片中存在的重面不重点的问题,我们在与前方记者 的沟通中强调了“抓细节 、抓故事、突出人情味”的重要性 ,从而扭转了浮光掠影式 的泛泛报道。在后来的报道中 ,前方记者始终贯彻了这一策划意图,通过耐心地跟踪救助被困人员的全过程 ,拍摄到多个被困人员奇迹获救以及与亲人劫后重逢的感人场面 ,增加了图片报道 的深度和分量。

  ——时效策划 :当面抢到的第一 。

  网络时代 ,真正 的独家报道已不多见 ,媒体竞争更多地体现在时效的拼抢上。在汶川地震 的图片报道中 ,我社创造了不少时效上 的“第一”,其中最值得称道 的一个“第一”来自策划:在所有媒体都预先知道 的全国哀悼日报道中 ,摄影部出动三名采编人员 ,通过紧密配合,第一个发出了《天安门广场首次为普通民众降半旗》的历史性照片 ,上了众多门户网站的头条 。

  回顾这次汶川大地震的报道,所有的经验教训将被我们铭记。我们相信 ,下一次将做得更好。尽管不希望出现这样的灾难,但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必须时刻准备着。

  (历史资料)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购彩大厅用户注册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