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世纪-购彩大厅|55世纪-购彩大厅
55世纪-购彩大厅2023-12-11

广西 :农民从“靠天吃饭”到“靠技生钱”******

  光明日报记者 周仕兴 王瑾雯 光明日报通讯员 夏姚

  “这本‘种植百宝书’,我经常拿出来翻阅。”拿着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 的笔记本 ,广西龙胜泰弘农业开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邓凤权不禁感叹 ,“我虽然有十多年种地经验 ,但想要真正发展好种植产业,还 是得懂技术、懂管理,这就要多参加培训学习 。”

  邓凤权是广西新型农民职业培训班的学员。经过专家培训指导后 ,他种植 的百香果收获期从两期增长到三期,每亩增收5000元。“有了技术保障,再加上管理到位 、销售渠道稳定,合作社带动周边500多家农户种植罗汉果、百香果3000多亩 ,帮助175户脱贫户增收。”邓凤权自豪地说。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是世界银行结果导向型贷款广西扶贫示范项目推进过程中的重点部分 。“通过组织农民参加职业培训 ,为贫困地区培养视野广阔、懂知识、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让他们更有底气开启现代化农业新篇章 。”该项目负责人说 。

  “我们村土地资源丰富 ,有麻竹、泉水鱼、柑果等特色产业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为村民带来新 的理论知识和技术 ,增收渠道多、后劲足 ,真正让大伙儿体会到劳动可致富、技术能生钱。”玉林市博白县浪平镇六江村党总支部书记廉祖旺说。

  博白县实施“星期天工程师”合作模式 ,邀请了解农村、熟悉农业、贴近农民且具有实践经验 的教授学者 、乡土专家,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开设讲座 、驻点村屯 ,把脉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 ,指导农业产业发展、村庄规划建设和村民增收致富。通过培训,传统农民变新型农民,种植养殖技术得到提升 ,休闲农业知识、互联网现代农业知识得到增强。

  在浦北县龙门镇陈皮生产基地 ,一筐筐柑橘皮在阳光下散发着阵阵清香。“我们这里素有‘扁柑之乡’美誉,非常适合大红柑生长。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涌现出一批从事大红柑产业的种植能手和陈皮营销好手。”浦北县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张兴财介绍。

  “我们村从1984年就开始种植大红柑,现在种植面积3000多亩 ,2021年收入超过5000万元 。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及科技人员送技术下乡帮扶 ,大伙儿一技在身、信心满满 。”龙门镇林塘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主任容家良告诉记者 ,目前全村有100多户种植大红柑 ,8户年收入超百万元。

  浦北县聚焦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 ,把科技特派员制度作为科技创新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突破口,借力乡村振兴人才驿站,推动人才进村、入户 、下田,把创新技术注入田间地头 ,为基层农村产业振兴提供了技术支撑 。

  由于不 是传统柑橘种养区 ,马山县乔利乡三乐村农民种植技术参差不齐 。为此 ,马山县邀请了科技专家 、科技特派员到田间地头授课 ,教授学员柑橘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和市场分析等知识 。

  村民韦明京通过培训后 ,一跃成为沃柑产业基地种植管理小组组长 ,负责传授小组成员沃柑种养技术 。“我以前主要种玉米 、稻谷 ,收成没有保证 ;自从学习柑橘种植技术后,现在每个月都有3000多元的固定工资收入。”韦明京高兴地说,自己从过去“靠天吃饭”的传统农民变为“按月领薪” 的新型职业农民 。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主要包括农业和农村服务、农产品加工等涉农工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等。通过培训 ,农民掌握了农业先进实用技术 ,提高了生产技能和综合素质 ,为农村发展注入新动力 。”马山县委常委、副县长,广西驻村工作队马山县工作队队长涂坤明说。

  据介绍 ,世界银行结果导向型贷款广西扶贫示范项目累计完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训41745人,完成总目标值的104.36% 。

  《光明日报》( 2022年12月25日 06版)

55世纪-购彩大厅

久违 的返乡:“都在庆祝团聚 的不易”******

  中新网北京1月17日电(记者 袁秀月)2023年春节来得尤其早 ,进入1月份,在外 的游子便陆陆续续踏上返乡 的归途 。

  这 是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后 的首个春节 。官方预计 ,今年春运期间客流总量约为20.95亿人次 ,将比去年同期增长99.5% ,恢复到2019年同期 的70.3% 。

  在这个春节,很多家庭实现了久违 的团圆 ,人们带着期许迎接农历新年 。

北京西站,返乡乘客带着行李踏上回家路 。袁秀月 摄

  “庆祝团聚的不易”

  2023年春运第9日 ,作为北京客运量最大的火车站 ,北京西站迎来客流量攀升的一天。这天 ,全国铁路 、公路 、水路 、民航共发送旅客4114.1万人次。

  53岁 的李霞 是这4114.1万分之一,她的目的地是四川宜宾。李霞在北京从事餐饮行业二十余年,对以前的她来说,过年回不回家都一样 。“因为假期短,光路上都要两天两夜 ,花钱不说,来回跑还晕车难受 。”

  年轻时她在外打工,两三年不回家过年 是常事 。父母也体谅 ,总 是劝她别回了。前两年因为疫情,春节她都待在北京。然而前段时间 ,当李霞再次跟母亲说不回家时 ,母亲却有点不高兴。

  “她心里有点不舒服 ,她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现在就盼着我回家,后来我说回家她才又高兴了 。”李霞说,今年她身边在外打工的人基本都回家过年了 ,这次回去她要待个十几天,多陪陪母亲 。

北京西站候车大厅。袁秀月 摄

  60岁 的陈立强最牵挂 的 是孩子,他在北京做了二十多年 的室内装修,往年他都正常回老家漯河过年,然而在外工作 的孩子都不回来,家里人从来没凑齐过。今年一家人终于能一起过节,他特别高兴,还说今年过年会更隆重一些 。

  早早回家过年的陈萌能明显感觉到,今年 的年味儿更浓了。“因为都 是好几年没回家,所以赶集买东西 的人特别多 ,都是在庆祝团聚 的不易 ,我家也比两年前过年多准备了些年货。”

  疫情期间 ,31岁 的陈萌迎来身份的重要转变,成为了妈妈。孩子出生以来,一家人都没回家过年 。今年春节 ,她和丈夫早早选择自驾从北京回许昌老家。这几天,老人特别开心 ,孩子也到处跑着玩 。

游客在兔子形状 的“许愿卡”上写下心愿为新年祈福。 汤彦俊 摄

  “最想念家乡 的一碗米线”

  对于中国人来说,春节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忙碌了一年 的人们停下来休息 ,感受久违 的团聚带来 的喜悦,抚慰心中淡淡 的乡愁。

  来自云南玉溪的罗鹏 ,来北京已有六七年 。他和哥嫂在北京开了一家手工店,前两年他们都没回家过年,今年哥嫂仍待在北京看店 ,罗鹏一人坐上了回家的高铁。

  罗鹏说 ,他们老家过年有很多民俗活动,比如舞龙舞狮、踩高跷等,过年还要拜年、守岁 、吃宵夜,非常热闹 。但让他最想念的,还 是家乡 的一碗米线 ,在别的地方吃不到那个味道 。

  进入而立之年后,父母一直操心罗鹏 的人生大事 ,往年因为没回家过年躲过了催婚 ,他调侃 ,今年算是躲不过去了。

北京西站 ,返乡乘客带着行李踏上回家路。袁秀月 摄

  陈立强今年回家也有两件大事,一是看看6个月大 的小孙子,回家前他特地在网上给孙子买了小汽车 。二 是小儿子今年过年要定亲,他得在家里好好张罗。

  他们老家的习俗 是 ,当年定亲当年结婚,如果过年时定亲,年底结婚最好不过 。现在老家办婚礼已没有限制,他想尽快把小儿子 的婚事给定下来。

  对陈萌而言 ,这个春节没有特别 的事要做 ,因为回家比较早 ,年货也 是在家里置办的。她打算多回几趟娘家,多陪陪父母,珍惜跟家里人在一起 的时间 。如果有机会 的话 ,一家人在老家拍个全家福 。

北京南站候车大厅 。袁秀月 摄

  新 的期许

  三年间 ,新冠疫情反复延宕,让很多人认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在记者 的采访中,多位受访者都表示,今年最大 的好消息 是“一家人都‘阳康’了” 、“家里平平安安” 、“家里老人身体健康” 。

  “疫情三年,几多欢喜几多愁 ,每个家庭情况不一样。这三年间,我们家总体来说还算不错,家人都平平安安 的,我已经挺高兴了。”陈立强说 ,干他们这一行 的容易出意外 ,所以挣多少钱都没有平安健康地活着重要 。

  李霞关心的还有她的工作,她透露,这几年 ,疫情对餐饮行业冲击比较大,“老板没有生意 ,员工就没有工资 ,钱有点不好赚”。随着疫情防控政策调整 ,餐饮业复苏回暖,他们的工作也渐有起色 。

  同时 ,罗鹏 的手工店生意也慢慢好起来 ,来店里 的顾客明显多了 ,他希望明年 的生意越来越好 ,最好能在北京开一家分店。

农历腊月二十四 ,春节前的最后一个周日假期 ,上海 的商场、街头处处洋溢着红红火火 的喜庆氛围,吸引了不少民众前来感受年味 。 中新社记者 汤彦俊 摄

  2022年,张跃考上北京某大学金融专业 的研究生。研究生阶段需要外出实习增加实践经验 ,但受疫情影响 ,实习机会减少。他希望 ,未来在实习就业方面能有一个比较好的结果。

  记者注意到,在17日 的国新办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表示,随着经济的好转 ,就业需求的扩大 ,岗位会相应增加 ,2023年我国就业形势有望总体改善 。

  此外 ,有关负责人表示 ,随着疫情防控转入新阶段,各项政策不断落实落细,生产生活秩序有望加快恢复 ,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将不断积聚增强。

  新年新气象,春节将至 ,过个好年、来年讨个好兆头,这也成为人们共同 的期许。(应受访者要求 ,文中人名为化名)(完)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55世纪-购彩大厅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