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发500- - 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 - 共创行业新价值
大发5002023-01-31 16:05

【寻味中华】武汉五芳斋汤圆 :白如羊脂 甜蜜馥郁******

  中新社武汉2月4日电 题 :武汉五芳斋汤圆:白如羊脂 甜蜜馥郁

  作者 武一力

  中国人的“年味”,体现在活色生香 的食俗里 。享尽天南海北 的“硬菜”后 ,汤圆开始登上餐桌“C位”。

  临近元宵节,每天凌晨四五点钟 ,“中华老字号”武汉五芳斋门口就排起长队。食客翘首以盼,等候汤圆出锅 。

资料图 :“叠式汤圆”也称“滚汤圆” 张畅 摄

  1946年 ,以跑船为生的江苏人倪锦财落脚汉口,成立武汉五芳斋,经营江浙风味 的汤圆。发展至今,五芳斋在武汉已 是三镇皆知 、远近闻名 ;武汉“五芳斋汤圆”也被认定为中国名点 、中华名小吃 。

  正如豆腐脑有“咸甜之争” ,汤圆的吃法也有地域之分 。

  “按叫法 ,南方叫‘汤圆’,北方叫‘元宵’ ;按做法,南方包汤圆,北方滚元宵 ;按口味 ,有甜有咸。”武汉五芳斋汤圆制作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李杰告诉中新社记者。

  广东有四式汤圆、贵州有鸡肉汤圆、上海有擂沙汤圆 ,而五芳斋 的黑芝麻馅叠式汤圆则是“老武汉”的心头爱 。

  李杰说,叠式汤圆如此受欢迎 ,在于两大法宝 :一是制馅 ,二是制面。取适量芝麻、些许猪板油,辅之以白糖 、橘皮 ,揉搓成馅心 。猪板油来自东北,当地猪膘厚一点,油脂好一点,更能提香。面皮选用上好的糯米粉 ,用水磨吊浆工艺使其口感更加爽滑。

  叠式汤圆 ,“叠”为重头戏 。据李杰介绍,按照传统做法,把馅心和糯米粉铺在簸箕上,端起簸箕“摇团”,类似农村的筛糠 。再在汤圆上洒上冷水,继续“摇团” 。如此反复多遍 ,汤圆越摇越大。如今,自动化机器代替了手工“摇团”——只需将馅心倒进装有糯米粉的机器大锅中翻滚,再蘸水打湿,层层叠加16次,一颗颗直径约3厘米 的叠式汤圆就出锅了。

  如此制作的五芳斋叠式汤圆皮薄而滑,白如羊脂,油光发亮 ,具有香、甜、鲜 、滑 、糯的特点。煮熟后 的汤圆大小似乒乓球 ,轻轻咬开一个小口,热腾腾 的芝麻馅缓缓淌出 。看一眼,口齿生津;闻一闻,香气扑鼻;尝一口,芝麻醇厚,糯米绵密 ,口感瓷实,甜蜜馥郁。

  据传 ,汤圆起源于宋朝,在沸水中翻滚 的汤圆亦沉亦浮 ,犹如空中圆月 ,被世人赋予“阖家团圆” 的美意,流传至今 。

  关于汤圆 的吃法,古今“吃货”各有花样。清代诗人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记载了“可盐可甜” 的两样做法。咸口 的萝卜汤圆:“萝卜刨丝滚熟 ,去臭气,微干,加葱 、酱拌之,放粉团中作馅 。”甜口 的水粉汤圆 :“用水粉和作汤圆,滑腻异常 ,中用松仁、核桃 、猪油 、糖作馅……”如今 ,汤圆还发展出榴莲馅、巧克力馅等新口味 ,以及油炸 、拔丝等新吃法 。

  “吃了汤圆才团圆 。”一个月前 ,武汉市民万静芳就早早地给身在美国的女儿寄去糯米粉和汤圆馅心 ,希望这份家乡味道能给远方 的孩子传递思念和祝福 。

  天上月圆,碗里汤圆,人间团圆 。元宵佳节,亲朋围坐 ,推杯换盏,最后来碗汤圆收尾,期盼新一年 的温暖与甜蜜 。(完)

大发500

挑战桥梁建设难关的“巾帼英雄”——记贵州公路集团总工程师张胜林******

  【劳动者风采】

  光明日报记者 吕慎 陈冠合

  很难想象,一位看似柔弱 的女子常年跋涉在人迹罕至 的山川峡谷间 ,指挥建造起一座座巨大 的桥梁。贵州公路集团总工程师张胜林就是这样一位巾帼英雄,她怀着改变家乡面貌的初心和使命,风雨无阻 ,矢志不渝,足迹遍布黔山贵水 。

  生在贵州的张胜林从小就对家乡千沟万壑、交通闭塞有着刻骨铭心 的记忆 ,梦想着有一天能飞出大山。高考时 ,本来想学生物工程 的她却被北京工业大学交通工程专业录取 ,从此就跟钢筋水泥打起了交道。

  20世纪90年代初,正值北京城市交通蓬勃发展的时期,张胜林经常跟着老师和专家来到立交桥的施工现场 ,巨型 的机械、构件,让她大开眼界 。“那时我就爱上了造桥这项工作,迫不及待想把学到的知识用到家乡 的建设中!”

  1993年 ,刚毕业的张胜林作为一线技术员 ,参与了贵州省瓮安县江界河大桥建设。第一次去现场 ,为了寻找最佳的设备安装位置 ,她徒手爬上高梯 ,任务完成了,腿还在颤抖 。

  彼时 ,技术人员少之又少,张胜林一个人承担了项目测量 、质检等多项工作 。从底模制作、施工放样到安装模板 、绑扎钢筋 ,再到浇筑混凝土、构件安装,每个工艺工序 ,她都在场 。

  大桥建成 ,张胜林坐在山岭高处 ,望着桥上 的汽车和行人,幸福感让她忘却了时间,一坐就 是几小时……江界河大桥就这样开启了她 的梦想之门。

  建设重庆江津观音岩长江大桥时,由于长江水流湍急 ,大吨位浮吊无法到达桥位区。她连续熬夜几十天,写下了一本密密麻麻 的技术手册 ,创造出“门式浮吊拼装钢围堰施工工法” ,不仅在长江上创造了一个枯水期完成深水基础施工的新纪录 ,还为该项目节约资金1158万元 。

  建设广州新光大桥时 ,没有可借鉴的资料,经过艰苦思索 、反复试验 ,张胜林提出了一项新工艺——“拱肋大节段提升安装技术” ,对推动行业吊装技术进步具有重大意义,该桥也获得了“詹天佑奖”和“鲁班奖” 。

  “赶上贵州交通发展的大好时机,我 是幸运 的 。”张胜林说 ,党 的十八大以来,在脱贫攻坚伟大事业 的带动下,贵州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建设进入了前所未有 的繁荣期。

  “我们贵州 的造桥人都有创新基因,因为这里 的每一座桥梁都像一件独一无二的艺术品。不仅外观造型不一样 ,更重要 的 是桥位区地形地质条件千差万别,设计施工都得拿出与众不同 的方案。”

  贵州大小井特大桥 是世界最大跨径 的上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桥台所在山坡峰顶与河底相对高差约250米。张胜林带领团队运用大数据技术 ,实时数据远程自动传输、存储和报警,实现了塔架自动纠偏和索力自平衡 。

  在建设世界第一混凝土塔高的三塔斜拉桥——贵州平塘特大桥这一世界级工程建设及技术研究中 ,她组织研发了缆吊与扣挂自动化控制系统 ,实现了桥梁缆吊和扣挂施工智慧化和精细化施工,平塘特大桥也荣获第38届国际桥梁大会(IBC)古斯塔夫斯·林德撒尔奖。

  30年来 ,张胜林参与和主持建造的大小桥梁不计其数 ,获得两项国家级工法 、5项发明专利。她先后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十大桥梁人物,被誉为“桥梁艺术家”“桥梁女神”“最美造桥人”。

  “困难只能吓倒懦夫懒汉 ,而胜利永远属于敢于攀登科学高峰 的人 。”张胜林说 ,“每当遇到困难时我总用茅以升先生这句话激励自己 ,新时代呼唤无数迎难而上的科技工作者,我愿意成为其中一员 。”

  《光明日报》( 2023年01月05日 04版)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大发500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