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世纪官方网站-55世纪官方网站
55世纪官方网站2024-06-04

55世纪官方网站

【十年·中国观察】不想生不敢老 ?中国寻解“成长中的烦恼”******

  中新社北京9月26日电 题 :不想生不敢老 ?中国寻解“成长中 的烦恼”

  中新社记者 李晓喻

  31岁 的江婷婷最近很忙:家里有一个刚2岁的儿子 ,还想再要个小孩 ,却又担心自己变成“只围着孩子转没有事业的人” ;父母已经60多岁了 ,也需要她的照顾 。

  在中国,有许多像江婷婷这样的家庭 。中国2013年逐渐放开二孩生育,十年间 ,年出生人口在2016年 、2017年超过1700万,但2018年后连续三年下降。2021年,中国出生人口为1062万多。

  生育意愿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 的 。与十年前相比,随着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提高 ,社会对婚育选择的包容度也在提升 。结婚和生育密切相关 ,2021年 ,中国结婚登记数跌破800万大关,连续第八年下降 。

2021年5月20日,一对新人手持结婚证在北京海淀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外拍照留念 。中新社记者 富田 摄 2021年5月20日 ,一对新人手持结婚证在北京海淀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外拍照留念 。中新社记者 富田 摄

  养育要求的提高 ,也导致人们“不愿生”“不敢生”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健表示 ,随着社会竞争压力加大,年轻父母的育儿精细化程度和对孩子的期望越来越高 ,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养育负担 。教育负担也比较沉重 ,课外辅导 、择校费用、学区房等都提高了生育成本 。

  出生人口不断走低的同时,中国老年人口规模迅速扩大 。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有2.6亿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9亿人,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3.5% 。2010至2020年的十年间 ,中国60岁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5.44个百分点。

2021年5月11日,老人在北京景山公园内散步。中新社记者 侯宇 摄 2021年5月11日 ,老人在北京景山公园内散步 。中新社记者 侯宇 摄

  老龄化加剧 ,一些新问题随时出现。山西一家家政服务公司负责人刘燕对记者说,与前几年不同,现在她10个客户里有8个诉求 是为70岁以上老人找保姆,但能够妥善照料老人 的保姆太少,“接连介绍十几个都不一定能找到合适的” 。

  这些烦恼似乎 是十年来中国社会飞速发展带来 的某种必然。

  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蔡昉表示,生育率下降、人口增长率降低 、老龄化水平提高,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规律性的结果,也 是21世纪全球大趋势 。不过,不管与世界平均水平还是主要国家相比,中国老龄化进程都偏快,而且是“未富先老”。目前中国人均GDP已突破1万美元 ,但依然显著低于高收入国家 的平均水平。

  在蔡昉看来,如今中国面临 的人口问题是“成长中 的烦恼”。这对中国经济而言喜忧参半:一方面,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几十年 的“人口红利”正转变为“人才红利”,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产业结构升级 ;另一方面,人口增长速度趋缓将影响消费需求增长,进而制约经济发展,潜在经济增长率也会逐步降低。中国需要及时通过改革和政策调整 ,防范人口因素致使经济增长偏离合理区间的风险 ,把挑战转化为机遇 。

2022年6月21日,江苏南京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的毕业生们登台领取毕业证书 。中新社记者 泱波 摄2022年6月21日,江苏南京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的毕业生们登台领取毕业证书。中新社记者 泱波 摄

  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原新也表示 ,生育、养老 是家事 ,也是国事。中国应为年轻人创造更好的婚育条件 ,为老年人提供更舒心的养老环境 。这不仅事关千万个家庭幸福 ,更关乎国家和民族未来。

  对此 ,中国官方明确提出 :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发展的大事情 ,要求深化生育政策及人口发展趋势研究 ,完善人口发展战略 ,根据中国人口发展的变化形势,逐步完善生育政策。

  行动已经开始 。近年来,从倡导婚事从俭 ,力避高价彩礼 、婚礼大操大办 ,到放开三孩生育 ,取消社会抚养费等制约措施 ,废止相关处罚规定 ;从延长产假和育儿假,到明确要求防止以学区房等名义炒作房价 ,推动放学时间和父母下班时间相衔接 ,严格规范校外培训 ,中国正力图让一度令人焦虑 的婚嫁、生育 、养育 、教育变得轻松些 。

2022年7月31日,山西太原 ,家长与孩子共同绘制帐篷涂鸦 ,享受夏日假期时光 。中新社记者 武俊杰 摄2022年7月31日 ,山西太原,家长与孩子共同绘制帐篷涂鸦 ,享受夏日假期时光 。中新社记者 武俊杰 摄

  用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司司长欧晓理 的话说,这一揽子支持举措的目 的 ,就 是要打造生育友好型社会 ,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

  分析人士认为,这些改革措施有利于抓住已经为时不长 的机会窗口,切实降低生养成本,挖掘生育潜力 。

  “等到我不用为产假结束谁来带孩子操心的时候 ,或许我会考虑再要二胎 。毕竟 ,有个兄弟姐妹对孩子来说也很重要 。”江婷婷说 。(完)

归来,民谣依旧少年——评散文集《心谣》******

  作者:范红升(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总编辑)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岁令已进入冬季 ,但古城阳羡依旧青山逶迤 、绿水如带,就如同我眼前戴军 的这部散文集《心谣》(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2年11月出版),里面的文字绿意盎然 、清新明快 、生机勃发 。

  《心谣》是一部关于宜兴民谣的江南之书 ,它循着作者搜集 、整理民谣的线索 ,挥洒文化大散文 的笔触 ,探问真实与虚构 的边际,以明净之心、审美之眼 、温润之言 ,呈现原乡生活的细腻肌理 ,观照江南民谣的前世今生,在峰峦重叠 的众生百态里,折射江南文化意蕴丰赡 的人性温度与历久弥新 的人文华彩。

  读《心谣》 ,我不禁想起中国最古老 的民歌民谣——三千多年前 的《诗经》 。《诗经》 是怎么诞生 的呢 ?根据《汉书》记载 :“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 ,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 ,献之大师 ,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就是说 ,每到春天,采诗官就会深入田间地头,摇着木铃铛收集那些能够反映老百姓悲欢疾苦的歌谣 ,整理之后交给负责音乐的官员谱曲,随后广为传唱 。由此可知,早在三千多年前,自中国人心头流淌而出 的民谣 ,便如唐古拉山 的万千清泉,涓涓发端,浩浩汤汤,奔流向东 ,它们穿巴蜀 、越云贵 、历湖湘、入江南 ,汇入中华文明 的五湖四海 、恣肆汪洋 。从这个意义上讲 ,《心谣》也是一部文学和文化的传承之书。作者由采诗故事讲起 ,溯流而上,娓娓道来,摩挲“民谣”这块文化瑰宝 的每一个细节 ,它们或沉郁,或嘹亮;或乡音醇厚,或牧歌空灵;或为饱经沧桑的渔翁樵子,或作飞扬跳脱 的月下少年……无数人情味浓 的文化细节与激荡人心的历史瞬间唱和对话,传统 的文学题材被打捞、被重估、被赋值为当代经验。记忆与现实 ,故乡与远方,个体与时代 ,皆因“有心人” 的吟唱被认领、被联结、被融汇 。我们欣喜地看到 ,在无以计数 的中国人心间流淌过千年的古老“民谣”因作者之笔 ,重又鲜亮活泼起来 ,它不再是文学史卷中的古董 、藏品,不再是无处安放 的文学零余 ,而是重返现实主义创作现场 的生动元素和有机力量 。归来,民谣依旧少年 。

  以心为念,以情歌谣, 是为《心谣》 。心之谣歌 ,既 是切近 的烟火日常 ,也是悠远 的氤氲诗意 。《心谣》 是中国人的寻根之诗。你若读《心谣》 ,就不能只读它 的故事,你要去听那天地间婉转低回 的呼喊和细语 ,去品那无处落笔的家书和豁然开朗的一醉 ,去读柳色江南和深秋鸿雁 。从这个角度来说,《心谣》还是一部关于中国人心灵世界和生活选择的启示之书。

  《心谣》 是一部江南之书,是一部文化和文明的传承之书, 是一部关于中国人心灵世界和生活选择 的启示之书,因为这三重重要意义 ,《心谣》具有不可忽视、更不容错失 的出版价值与阅读价值 ,我们非常感谢作者戴军将她 的作品托付给我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

  本书 是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与作者的首度合作。在稿件策划之初 ,我们就对这个选题高度重视 ,编辑多次赴宜兴沟通出版事宜 ;我们以清新 的风格诠释作品,来展现阳羡 的江南风韵,力求以生动优美 的形态契合雅致 的文字 ,以期吸引更多年轻读者 ,并通过对图书 的宣传和推广 ,使这本书 的文化意义和社会效益得到更大程度 的彰显,让更多读者感受到民谣 的魅力 、文学的魅力、《心谣》 的魅力。

  《光明日报》( 2023年01月04日 14版)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55世纪官方网站地图